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

“藝筋經”整脊DIY下半部第三式-米芾拜石


 調整大小DSC05528  
骨盆旋轉半脫位可分為:
  1. 髂骨旋轉半脫位
  2. 薦椎旋轉半脫位

髂骨旋轉半脫位的
準備工作:
1)調整骨盆部位,需要準備一條長約2.5公尺、寬約10公分的布帶。
2)首先雙腳併攏立正站好,將這條布帶綁在股骨頭與骨盆連接處,即是髖關節的股骨大轉子的位置上,繞過兩圈後綁緊並打上一個活結固定。
3)布帶在纏繞髖關節時,要避開尾骨的部位,不能將尾骨綁住使之尚能活動,然後將雙手自然擺放身體兩側。
4)此即完成「藝筋經」第一式的準備工作。






髂骨旋轉半脫位的檢測
(1)受測者雙腳立正站好,放鬆身體去感受兩側髂骨的平衡狀態。
(2)將雙手的食指,置於骨盆兩邊的髂骨前上瘠,同時低頭目測手指所呈現的狀態,如果出現一前一後的現象,即知髂骨已產生旋轉現象。
(3)如左手食指在後,右手食指在前,即可知道髂骨向左側方向旋轉。而兩手指前後差距越大,即表示旋轉的角度越大,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也越大。
(4)應注意兩手指的定位,一定要置於兩邊相同位置的髂骨前上瘠上,如此判斷才會準確。而正常平衡的骨盆,則是低頭看時,兩手食指會在同一水平線上。

骨盆的運動特性
骨盆包含髂骨及薦椎兩個部份,所以骨盆旋轉半脫位有可能是,髂骨旋轉半脫位而薦椎並沒有旋轉半脫位。或者是薦椎旋轉半脫位而髂骨並沒有旋轉半脫位。或者是兩者均發生半脫位。而髂骨旋轉的特性,是相互連動而非是單獨運動,在正常的狀態下,當一邊的髂骨如果是向前旋轉移動,另一邊則會同時跟著向後旋轉移動,雙邊髂骨同時形成圓形的旋轉。如果發生髂骨旋轉半脫位時,則有可能只是單邊半脫位,而另一邊則是代償現象。也有可能是兩邊同時產生半脫位。而以藝筋經動作做矯治時,則是兩邊同時做矯治,不需要特別檢測哪一邊發生半脫位。

髂骨旋轉的矯治:
1)首先雙腳併攏站立,將這條布帶綁在髖關節的股骨大轉子的位置,布帶要避過尾骨的部位,然後雙手自然擺放身體兩側。
2)開始做向下彎腰的動作,雙手自然往下伸展,幫助身體盡量達到自己彎腰的極限。
3)雙手盡量往下碰觸雙腳或地上,或者是以雙掌能觸碰到地為目標,如果做不到也沒關係,只要盡力即可不可勉強。
4)向前彎腰到了極限後,以輕微的力量往上提一點再往下壓,做上下小幅度搖擺的動作,類似彈簧搖晃的動作,如此經過三四次後,再緩緩起身雙手插腰,做向後仰的動作到極限,然後身體回到立正的姿勢。
5)到此為一個完整動作的完成,每一式應做3-6次,為一個矯治的療程,操作時動作不要太快應在緩慢中進行,即可將髂骨旋轉半脫位做矯治。
6操作時可先做完3次動作後,即做復位檢測的動作,如果已復位就不需再做完6次,如評估後並未復位再依需求做完6次。
7這個調整動作不管你是左旋或右旋的髂骨,都可將旋轉的髂骨回復正常的角度。


動作重點:
1)此動作的重點在於,身體向前彎腰是否達到你目前的極限,而雙手的伸展是在幫助腰部屈曲到極限,而讓髂骨能透過運動而達到復位的目的,故重點不在於雙手是否能不能碰到地上。
2)應注意在彎腰的過程中,雙腳一定要維持直立不能稍有彎曲,如有彎曲即不能達到矯治效果。
3)如果做第一次時會覺得腰部緊繃,而雙手碰不到地上這是正常的現象,這是因為髂骨的旋轉半脫位,造成正常彎腰角度被卡住。
4)故在多做幾次之後,你會突然感覺到腰部緊繃的狀態有緩解的現象,似乎腰部能比之前更為柔軟能更往下彎,雙手好像可以更往下伸張碰觸到地上,這是骨盆旋轉回復後的自然現象,也可以做為有沒有調整成功的檢測方式。
5)身體的彎腰及後仰的動作,也有助於肌肉在運動中達到平衡放鬆的成效,故在整脊時也同時達到運動肌肉的效果。
復位檢測:
1)當動作完成,應當做一下測試,確定旋轉的髂骨是否回復水平的位置上。
2)如果是,即表示復位成功。如不在同一水平面上,即是還未調整成功,可再多做幾次即可。
3)如果做滿6次後,骨盆旋轉半脫位還是沒有復位,即表示有可能問題不在髂骨上,而是薦椎產生旋轉半脫位後,連帶影響而造成髂骨的代償性,在視覺上就形成髂骨旋轉的現象,故改作薦椎旋轉復位的調整動作即可解決問題。
4)可以先在做整脊動作前,拿布尺量一下臀圍做紀錄,你將可能會有驚奇的發現,自己的臀圍竟然縮了2-3㎝或者更多,這都是你能馬上見到的效果,跟請人調整骨盆是有同樣及時的效果喔!

注意:
每一個動作的進行不要做得太快及用力,皆應在緩慢、輕柔和放鬆中完成,過程中如果感覺到疼痛不適即應停止動作。
“藝筋經”整脊DIY下半部第一式--禮敬諸佛  示範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