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

學習“藝筋經”整脊DIY應注意事項




/鄭政煌
“藝筋經”整脊DIY療法的設計,主要是依據對脊椎矯治有必要的需求,且無力花太多錢在治療上,也不想花太多時間,並希望能夠簡單易學容易操作,當然要能夠迅速見效減輕痛苦的條件,來設計創作了這個整脊運動。如果對這個整脊運動熟悉的話,是能在十分鐘內全部做完,嚴重的話一天只要做一至二次,不是很嚴重的話一週只要做一次即可,平常懶的話只要針對骨盆調正了,也能有不錯的效果,是能增強自己的免疫系統,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。


應注意事項:
1.學習脊椎半脫位的觸診:
想要獲得一個平衡健康的身體,具備與身體相關的一些知識,是有其絕對的必要性。多數人其實是對自己身體的狀態很陌生地,我們平常只關心表層的那張薄皮的變化,而不見底層骨骼肌肉內臟等實際變化的情形,許多身體異樣的狀態都反應在我們的身體,平常應該要多觸摸自己的身體骨架,要隨時能掌握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,才能接受到身體傳遞給我們的訊息。而在學習自我整脊的方法,應該對脊椎矯治的相關知識有所瞭解,要能在操作的當下清楚脊椎的走向,確定自己調整的方式是否正確,更要能感覺脊椎錯位是否已經復位,不但能讓自己處於安全的操作模式下,更能清楚每一節脊椎的反應與變化。
整脊是要有方向性及針對性的,當然在觸診的練習就變得相當重要,如果搞不清楚脊椎半脫位的方向,在調整時就無法使半脫位的脊椎復位。如果搞錯方向反就會加重脊椎的半脫位,就會誤以為這個整脊方式無效,那就變得可惜了。所以不能籠統的知道脊椎的狀況,要能知道每一個脊椎的實際狀態。例如,目前一般對於脊椎側彎的資訊,會告訴你看自己的肩膀是否有一高一低等狀況,來判斷自己是否有脊椎側彎,這是很籠統的資訊,是站在提醒患者瞭解自己身體的立場上來說明。現在我們要當自己的整脊師,當然這些資訊就不夠,所以我們要學習更精確的觸診知識,來瞭解個別脊椎的實際情形。(當然我也會將觸診的方式,設計的更為簡單而容易學。)

2.禁忌症的排除:
整脊作為一個治病的方式,是非常符合科學的邏輯,所以他雖然具有很好的療效,但卻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療,其操作時更有其禁忌症的限制,對與這類疾病就不在此治療的範圍。例如,急性外傷-脊椎骨裂、脊椎骨折脫臼、肌腱斷裂。急性疾病-關節感染、急性關節炎、骨髓炎。慢性病變-明顯骨質疏鬆、脊椎骨病變、骨骼腫瘤、骨癌、頸動脈、椎動脈高度硬化、或腹部主動脈瘤、椎底動脈血循環不良等。手術後-脊骨手術後,如脊椎融合術。先天脊椎變異側彎-先天性無原因性的脊椎變形。有些雖然也可以接受整脊DIY療法,但也須格外謹慎小心的操作,尤其是年老體弱者、懷孕婦女、僵直性脊椎炎、椎間盤突出、脊椎長骨刺、頸椎曾受過傷等,需對自己脊椎錯位的資訊更清楚,操作時才會有更安全的保障。

3.整脊運動要緩要慢:
在做整脊操時,動作不可求快及用力,要在溫和緩慢的速度來進行,在這慢慢操作的過程中,要能學習感覺身體的骨節變化,動作時不需要去關注肌肉收縮平衡,而是要注意感覺骨關節的運動走向,去體驗每一節骨頭、脊椎關節移動的變化,記得是移動骨頭而非要做肌肉的平衡運動。注意!不要讓自己的身體有過多的壓迫性,運動時只要求達到目前動作極限的臨界點即可,不要過份勉強要做到超過極限,或將目標設定與他人一樣。一時做不到沒有關係,只要多做幾次即可,如果關節有復位,動作的角度自然就會變大,這是在操作的過程中自己就能感覺到。如果在運動的過程中,如有劇烈的疼痛感即立刻停止,千萬不可勉強做下去,要再應確定操作的方法是否正確,及錯位方向的判斷是否正確

4.調節反應是正常現象
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差異,有些人在整脊DIY矯治初期,會出現痠、麻,痛、嗜睡、疲累感等症狀一般稱之為「調節反應」、「暝眩反應」或「好轉反應」。這個現象常會造成矯治者心理的恐懼,有時會讓人誤以為動作做錯,才導致病情更趨嚴重惡化,而選擇放棄矯治。事實上,由於身體適應了半脫位以後所形成的錯誤平衡結構,在經過矯治調整後,舊的有狀態被改變而回復正確的平衡,使得原本因半脫位而阻塞的氣血循環開始恢復正常,所以需要增加更多的血流量及細胞的含氧量,來維持新的結構平衡。但因矯治是快速的復位,而讓原本的營養供需系統,一時無法供應足夠的養分,所以就會產生疲累的感覺。而在這矯治過程中,所產生的一些反應如痠、麻,痛,是體內功能自我調節的過渡現象,是身體在適應新的環境時所出現的暫時性反應。其實整脊後,多數人經過2~3的休息就能恢復正常。但疼痛的出現應該是一種酸痛的感覺,而不能出現具有破壞性的刺痛感或疼痛感,這要能與一般痠痛感區分開來,通常出現好轉反應就表示病情即將好轉。

5.立竿見影的效果:
“藝筋經”整脊DIY治療其適應症上的痠痛,是有其立竿見影的效果,除了內科疾病需要較長時間,讓身體的免疫系統自行修護,不會有立即的反應,而一般也會在一段時間後都會有明顯改善。如果是屬於痠痛的療適應症在治療後,沒有立即性的緩解獲改善,即可以做為動作操作錯誤的判斷,或者是動作沒有做確實,或者沒有定位到準確的椎體,甚至是治療半脫位的方向出現錯誤(多數是在觸診出現問題)。如此則需重新細心的檢查測試,重新再做整脊的動作,一定可以有效復位並緩解疼痛。

6.如何調整脊椎才會獲得穩定的效果
做完整脊操後要多休息,如果一天只能做一次,建議睡前花幾分鐘調整後,即可躺平睡覺,讓自己的身體啟動自癒的能力,其療癒效果會是最好的。雖然經過確實調整復位後,會因一些外在條件的不同,就會有脊椎癒後穩定度不同的狀況,年齡越小、肌肉強韌有力、半脫位的脊椎少、半脫位的時間較短、姿勢端正者,其矯正效果較為顯著也較為穩定。反之,年齡越大、肌肉鬆軟無力、半脫位的脊椎多、半脫位的時間較長、姿勢不良者,其矯正效果通常不穩定,也容易復發需較長時間來治療。矯治後如何達到有效且具穩定的效果,讓骨架能保持長期的平衡,就變得很重要。人體的平衡仰賴骨骼與肌肉來達到平衡,如果沒有強韌的肌肉,即使骨骼調整回去也很容易就復發,所以肌肉的強度就成為骨架平衡穩不穩定的因素。所以整脊後需要強化自己的肌肉,來穩固維持整脊的效果,要做適當的運動來加強肌肉的強度,畢竟脊椎是需要肌肉來穩固,而無力的肌肉是無法為持骨骼的平衡。





  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